按照中央政府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的部署和安排,美麗鄉村建設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試問:建設的初衷和歸宿到底是什么?參觀中國最美鄉村之一——益陽赫山區泉交河鎮竹泉山村后,給了我們初步答案。
一、還原農村田園生活氣息,體現農民農耕勞作的場景。以淳樸為美,生活過得有滋有味為真。竹泉山村按照“營田”控制性策略,把宅基地轉變為農田,形成大片成片生態農業基地,種水稻、進行溫室培育、圈地發展生態養殖業……一丘丘稻田雖沒有筑堤,一口口池塘雖沒有特意種點綠樹垂柳,就是自然地參差錯落有致,卻體現了一種樸實的農家生活和樂在其中的情懷。鄉里鄉親一起勞作,歇息,談笑風生,享受閑情逸趣,再現出農民真實的生活足跡,喚醒了熟悉的鄉里鄉情和最純潔樸質的情愫和感染力。
因此,美麗鄉村建設切記盲目模仿城市建設大拆大建大修,而是體現地方特色、農耕特色,也不必盲目照搬照抄,因為發展美麗鄉村不是單純看景觀有多美,而是能否感受到百姓生活是否比以前好了,有滋有味了,走上了共同致富的道路,是否把根留住了,把情系住了,要聽鄉民的聲音。筆者特意走近一位婦女,問她現在生活過得怎樣,她笑得合不攏嘴,跟我講起她家的變化:現在建了新豬欄,300多頭豬,一家人差不多就能扛下來,建了鄉村別墅,有私家魚塘,政府扶植供水、排水設施,池塘了水有兩米多深,有時還可以過過“劃船癮”, 自家的菜吃不完了就喂豬,老了的我看她丟了好多。農家樂還可以提供最近就業,令城里人壓根羨慕,當農民變成了一種奢侈,這也就是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之處。
二、體恤農民生活的需要及疾苦,細微處見真情。筆者看到竹泉山村有兩處細節見規劃水準,現真情。1、全部瀝青油路。村莊在綠樹花叢中穿行,卻看不到路面有垃圾、碎片、落葉,道路雖只有3.5米左右寬,可全部鋪上瀝青,特別平整,舒適干凈,沒有站牌,卻有人行道白線,平常坐到人性化設計的石桌石凳上,瞭望鄉村風光,幸福感頓生。2、生態農業區設計水龍頭。生態農業區中的稻田都在挨近溝渠位置設置水龍頭,方便農民灌溉,這些都是切切實實感受百姓生活的需要和艱辛,提供的惠民舉措。否則,再完美的規劃、設施配套都是虛設,甚至是政績工程,形象工程。
三、打造“村魂”,塑造“文化村民”。據了解,規劃設計施工團隊在前期的調研與動員工作中,村民積極性不高,為了維護自身利益有抵觸情緒,不配合工作,導致收集資料信息難,實施規劃有效指導難,可后來通過政府、村委及規劃團隊與村民的足膝交談,設身處地及有效示范引導,村民的認識提高了,整體素質加強了,“村規民約”樹立起來了。單看宅屋風格白墻藍瓦,在統一中有所變化,亂建、大建、怪建、違章建等現象基本消除。當認識到美麗鄉村建設不是個人行為,而是關系集體的大事,要有統一規劃,統一組織,統一管理,發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善于進取,樂于奉獻,友善和睦,共同勤勞致富的層次上來,美麗鄉村建設就是一種自覺行為,就是善始善終的過程,這也才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實質和最終的歸宿,是美的建設和美的心靈的融合。
來源:縣房產局
作者:譚燕君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