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發展村級經濟,幫助村民擺脫貧困,高明鄉的駐村干部與一些貧困村結對幫扶,他們在村里蹲點,開展調研,進行分析,收集村民困難,主動與上級部門聯系,幫助村民出點子,為村級經濟發展起到積極作用,真正讓“駐村干部”成為名副其實的“助村干部”。今天《駐村干部》系列報道帶您走進陰山排村,看這里的駐村干部如何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換得民心,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
11月19日早上8:40,我們的記者隨高明鄉陰山排村的駐村干部,準備去村上的茶園看一看。陰山排村距鎮區20多公里,駐村干部廖立枰決定先在鎮上的加油站給面包車加滿油。
去往陰山排村的路上,我們發現路不僅窄,還比較彎。一旦會車,其中一輛車得退一段距離,才能讓對方過去。而且由于前段時間連日降雨,有些路段山體部分垮塌,中斷了我們的去路。聽說我們是要去茶園,陰山排村的村干部組織村民加速搶修,十五分鐘后,我們繼續上路。
“這下面就是陰山排村了。”
“這里隔最遠的一個組有多遠?”
“最遠的一個組還要上去三公里路,沒有水泥路,是自己開出來的車路。”
“現在離茶園基地還有多遠?”
“ 去茶園基地還有八公里。”
終于到了陰山排村,由于駐該村的干部都是計生辦的同志,鄉親們一看到他們,便上前詢問跟計生有關的問題。廖立枰先后在陰山排村駐了4年,大部分鄉親都認識他。去往茶園的路還有8公里左右,在村上,我們的代步工具從面包車換成了拖拉機,拖拉機帶著我們在泥濘的毛公路上緩緩前行。到了半山腰,廖立枰告訴我們,拖拉機只能送我們到這里了,接下來的路得靠雙腳走。在這里也碰到了認識廖立枰的鄉親。
這片山是陰山排村村民胡超平的祖先給他留下的財富,胡超平守這片山守了幾十年,山上種了一些竹木,卻沒能給他帶來太多的財富。
“廖主任在這里駐了幾年村了,對我也挺了解。他建議我在這一片開發茶園, 有價值也有經濟收入 。我覺得這個建議聽好的。”
陰山排村是高明最偏遠的村,也是最貧困的村,村上沒有什么產業,今年年初,由村長、村支書牽頭,在苦竹園開發了300多畝老茶園。這一舉動,激發了駐村干部廖立枰的靈感,廖立枰調查發現苦竹園還有大片的老茶園有待開發,胡超平的那片山上就有不少老茶樹。
告別了胡超平,我們繼續趕路。廖立枰1米76的個子,體重190斤,走山路走得汗流浹背。他每次來苦竹園茶園都喜歡帶一個瓶子,口渴了就喝幾口山里的泉水。越往高處走,景色越迷人。峰巒疊嶂,云霧繚繞,還有大片的厚樸基地,讓人豁然開朗,身心舒暢。
“這下面就是我們今天來看的茶園基地 。將來如果老百姓還要搞茶園基地的話,就可以成片成片的弄,那樣可以擴大茶園面積 。”
廖立枰還計劃著以后搭上縣里的“順風車”,在陰山排村搞茶旅一體化。可目前看來,困難重重。僅交通不便這一項,就讓廖立枰十分無奈,他經常與聯系該村的鄉領導黃必清一起商量對策。
時間來到了上午11:30,我們終于到達了海拔1000多米的苦竹園茶園。楊立先是這片茶園的承包人之一,他告訴我們,這片茶園今年年產一萬多斤,由于是高山茶,品質高,鮮葉賣出了4.5元每斤的好價錢。在高山上開發茶園,困難重重,但楊立先信心十足,通過駐村干部牽線搭橋,他不僅申請了老茶園恢復項目,還申請了一事一議項目,這些不僅緩解了他的資金壓力,還給足了他做大做強的信心。
“我們這上面沒有飯吃的,走上來又要到山下去吃飯 。駐村干部來我們著,經常都要餓肚子。”
說到這里,楊立先還有點不好意思,廖立枰經常跟他上山看茶園,對茶園的情況了解得比他自己還清楚。
從山上下來,已是中午1:30,雖然沒吃中飯,但廖立枰看到欣欣向榮的茶園和信心十足的鄉親們,覺得十分滿足。
蹲點日記:高明鄉廖立枰
陰山排村民風淳樸、善良、熱情、忠厚,有大片的老茶園和藥材基地,可這里交通閉塞,基礎設施相對落后、群眾收入來源少、生活十分貧苦。在這里先后駐了4年村,望著那一張張布滿皺紋的臉、一雙雙渾濁的眼睛,心里總想為他們做點什么,讓這群大山深處的人們能夠過上富足的生活。茶園項目邁入了正軌,我的心也終于放了下來,萬事開頭難,我相信有了苦竹園茶園的開端,產業致富的種子一定會在鄉親們心中生根發芽,茁壯成長,而我這個駐村干部也得往村上跑得再勤快點,盡我所能幫助鄉親們脫貧致富。
來源:安化電視臺
作者:蔣越揚 廖藝云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