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關注《駐村干部》系列報道。在推進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發展依然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高明鄉高明鋪村通過群眾工作站這個平臺,聽民意、集民智、匯民力,成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手。今天《駐村干部》系列報道帶您走入高明鋪村,看他們如何利用群眾工作站這個小組織解決村級發展大問題。
深秋的高明鋪村依然陽光灼人,駐村干部高麗紅在村支書和楊家組村民吳培春的帶領下正在查看一條廢棄的老水渠。高明鄉屬于典型的山林地貌,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耕地資源十分珍貴。吳培春所在的楊家組只有300來畝水田,零星分布在各處山坳,其中有近100畝水田由于渠道年久失修,無法灌溉。
因為灌溉問題,沿線村民沒少發生矛盾。把原先的老渠道進行翻修,恢復灌溉能力一直成了壓在臺上組和楊家組村民心中的一塊巨石。見到村主任帶著駐村干部在溪水邊查看,不少村民紛紛放下手中的活圍攏上來倒苦水。高麗紅乘機拿出群眾走訪日記本,詳細記錄村民對新翻修渠道的走向、長度、標準等要求,大約估算工程總造價。
在詳細勘察現場,充分聽取群眾代表的意見后,高麗紅提出了解決的辦法和時間表,剩下的就是爭取項目支持,進一步細化措施。一個上午下來,讓困擾了兩個組多年的問題見到曙光,這讓高麗紅感到十分有成就感。
挨家挨戶走訪群眾,面對面聽取鄉親們的訴求,在高明鋪村的山間小路上活躍著一群“娘子軍”,在高明鋪村,鄉干部進村入戶成了一種新常態。
“這都是七月臺賬,走訪很多群眾,反映的多是發展問題。有壓力,有些事情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要到縣里去爭取,就怕達不到他們的期望和要求。”
新屋組的村民蔣壽泉是村里的五保戶,拉通鋪子組到梔子組的組級公路一直是他的心愿。高明鋪村全村組組都通了硬化公路,唯獨鋪子組到梔子組之間有2.6公里路面還沒硬化。自從國家實施通村公路以來,蔣壽泉就多方奔走呼吁,成為這條路的建設者和發起人。由于沿線施工環境一直沒有妥善協調,鋪子組到梔子組之間的公路是“趕了個早集,散了個完場。”眼看其他組的公路都拉通了,鋪子組到梔子組之間還是一條泥巴路,這讓蔣壽泉以及沿線群眾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自群眾工作站開展后,兩組村民多次找到駐村干部表達修路的愿望,高麗紅也多次沿路實地查看,聽取村民意見,幫著一起想辦法。
“了解他們的想法,對反映的問題歸納,對整個村上以及工作站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方向,告訴我們以后工作往哪里發展,我們村上經濟建設往哪個方向努力。”
高明鋪村是高明鄉推行群眾工作站試點村之一,駐村干部定期到村部辦公,聽取群眾訴求,反映百姓心聲,解決村級發展難題,通過三個月的試運行,共收集群眾意見130多條,其中涉及扶貧、村級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水利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公益事業完善等建設美麗鄉村愿景的意見就超過90條,群眾工作站實實在在成為匯聚民心、民智、民力,促進村級發展的大舞臺。
駐村日記:高明鄉高麗紅
走訪回來,心卻還在震動著。一名五保,64歲,沒有家人、后人,卻領著一幫村民在修建公路。問他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干勁,他說:“我只是想在有生之年看到這條路修好,大家都方便!”在他來說,這不算多高尚的情操。也絲毫不值得人稱道,我卻不由深深感動,震動了。“大家方便”,不過最樸實不過的一個愿望,有多么理所當然,就有多么無私。不禁反問,作為人民公仆的我,可否不問收獲,只管做了多少實事?
來源:安化電視臺
作者:何林焱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