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澍:字云汀,安化小淹人陶家灣人,出身布衣,家境貧寒,自幼聰明,發奮求學。18歲入縣學,23歲鄉試中舉,25歲成進士;歷任翰林院編修、御吏、給事中、道員、布政使、巡撫、總督。
陶澍生活在清朝乾隆、嘉慶、道光年間,這是清朝由盛到衰,由強到弱,由內患到外憂的時代。作為清朝的重臣,他憂國憂民,以身作則,把所屬管區治理得十分出色。在任期間他注重整頓吏治漕務、興修水利、改革鹽政、倡行海運等清代政治經濟制度百弊叢生后積重難返的老大難問題。魏源說“公議海運,則南漕北倉撓之,議裁差費,則窩商蠹吏撓之,議裁糧私,則萇蘆總漕撓之,群議沸騰,奏牘盈尺。”,陶澍面對這些棘手問題,皆“奮不顧身,力排眾議,卒能創始善終。”
陶澍一生非常重視個人品德修養,常以“要一文不值一半文,莫道人無知者;辦一事須了一事,如此心乃安然”自勵,故有“清官”之稱。陶澍的廉潔自持和事必躬親的務實作風影響了下屬群僚,如興修水利,治理淮河,他親到現場,觀覽淮河形勢;疏浚吳淞江時,他親自分段驗收。他認為水利是“覆育蒼生”的大計,只有興修水利,農田才能旱澇保收,社會才能安定。清代自乾隆以后,官場貪污受賄、瞞上欺下,因循拖沓,腐敗成風,無行政效率可言。陶澍認為“吏治不清,欲民之康樂不可得也。”他即“實心實力,矢公勤以率群僚,別賢否以端吏治。”,他整飭吏治,提出八項整肅措施,奏請清庭施行。他整頓漕務、倡行海運,以減少漕糧北運經費;改革鹽政,在淮北推行票鹽制,取消明清以來的綱鹽壟斷專賣制,便利商人領票自由購銷,促進了商業資本的發展,又降低了食鹽價格,有利于廣大貧苦人民。魏源說“兩江總督所轄三省河漕、兵農、吏治、水利、海塘、繁劇甲天下。又兼管鹽政,案積如山”都得由陶澍親自處理,真是耗盡了心血。故《清史稿》對陶澍的政績評價很高:“陶澍治水利、漕運、鹽政,垂百年之利。為屏為翰,庶無愧焉。”
陶澍在維護祖國領土完整上更是高度警惕西方國家可能發動的侵略,驅逐英國諜船,制定《巡洋會哨章程》,加強水師,以“威攝外夷”。特別在鴉片問題上,更是堅定的禁煙派,指出鴉片“不但耗天下之財,且傷天下之元氣”,向清庭提出禁煙八策,力主嚴禁鴉片,派水師巡邏沿海,查禁煙土,1838年陶澍在江蘇繳毀大批煙土,成為震動朝野的大事,在其病重時,力主林則除為虎門銷煙的欽差大臣。
在他的治理下,兩江地區經濟文化得到地一步開發發展,“其撫安徽,厘庫項虧空,以豁三十年之吏敝;舉義倉,水利,以拯三十州、縣之災黎。其撫江蘇,創行海運,以更蘇、松、常、鎮、太倉之漕困;大疏吳淞、瀏河、白茆、孟瀆,以解三吳之積潦。其督兩江,兼司鹽政,汰浮費二百余萬,以濟淮南,去壩費、岸費各數十萬,改行票鹽,以蘇淮北。”“勸施種子,以增產糧食,大興水利,為數十年之利;清理財政,促成嘉和滿大田的豐收景象,兩江治鹽,為清庭帶來鹽銷課裕的財政收入。”正是由于陶澍卓有成效的經營,道光帝才倚其為“干國良臣”。
陶澍在事業的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在于知人善任,善于發現人才,啟用提拔人才,能團結大批有志之士,成為群才之首。陶澍自稱“余自翰林出官蜀晉,宦轍所至雖未敢遽能化民成俗,而于勸學造士之道,每兢兢籍為先務”。一方面建設書院,曾建惜陰書舍于江寧,建震川書院于嘉定、建敦善書院于海州;幾乎對安徽、江蘇及湖南安化的所有書院都曾捐銀倡修、擴建。特別是對家鄉的教育事業關懷備至。如道光十六年捐田50畝作為崇文書院肄業生員獎賞費,捐田120畝為生員赴省參加院試、鄉試旅費,使貧寒子弟逢科舉之年,不會因缺資而裹足不前;學宮、書院的整修又捐銀資助并親自撰寫《重修學宮記》。故安化從此科考連捷,人才輩出,自嘉道以來有進士七人,鄉試中舉者更多;足見安化文風日盛,與陶澍對桑梓教育的關注是有聯系的。另一方面又大力發現、培養、扶植、薦舉了大批各類人才,如在他任兩江總督之始,請調林則除為江寧布政使,二人志同道合,稱其“十倍于臣”,薦舉林為總督,與賀長齡相好至交,共倡經世思潮,組織海運,推行改革,對陳鑾十分信任,極力扶植,共同開發江蘇;發現胡林翼幼年聰慧,即以女相許,帶在身邊讀書教導,以總督之尊結交布衣左宗棠,并屈尊聯姻。林、賀、陳、李、胡、左等人在他的薦舉下均升任總督,成為近代有功于國的名臣。魏源、包世臣、黃冕等曾是陶澍幕僚;王鳳生、俞德淵、姚瑩、徐寶森、梁章鉅、申啟賢等曾是陶澍下屬;龔自珍、湯鵬、鄧顯鶴、黃爵滋與陶澍友好往來。等等這些人物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
陶澍作為封建統治階級的一員,當然不可避免的有其階級的、歷史的局限性,他的一切整頓改革功績,主觀上也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秩序,充裕封建政權的財力,但客觀上相應地減輕了廣大勞動人民的負擔,有利于社會生產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