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頭銀絲似雪,圓臉,背微駝,一幅深度的老花鏡斜架在鼻梁上,左手拿個10倍的放大鏡,右手指縫夾枝鋼筆,丁字尺,三角板置于辦公桌旁。對著每張密密匝匝的航拍地圖,認真地核對每一個數據,不時在小本上作些記錄:每一座山的高度、兩山之間的鞍部和埡口深度、每一條溪溝的名稱、在村與組之間勾勾劃劃、在谷底與山嶺之間圈圈點點,在新設計的圖紙上填充、修改,有時甚至挖洞、補疤。乍一看去,儼然是一位小學新生第一次坐進嚴肅的考場,那個認真勁真叫人不忍心發出半點聲響去驚動他。
在每條開工的公路上,在每座奠基后的橋梁邊,總能看到他的身影:穿行在泥濘而布滿尖厲碎石的路橋之間,雨靴沾著大塊的泥巴有時甚至不能自拔。工地上每次把他請去,都是作為“名老醫師”去醫治“疑難雜癥”的,大至設計上的修改變更,小到鋼筋的布設,一樁一石的處理,在施工方眼中,他是“技術咨詢師”,在年輕路橋技術人員眼中,他是安化的“活地圖、活字典”。
走近他,中等身材,臉上有了老年斑,由于長久過度用眼,眼袋已經凸顯。一口幾十年不改的“漣源腔”,一身樸實的夾克衫,聽不到一句官腔和豪言壯語,平時不茍言笑。只談到修路架橋,他就滔滔不絕,有時甚至眉飛色舞,時不時還會發出“嘿嘿”的憨笑。
老干支部近30名黨員,一致推舉他為“我身邊的優秀共產黨員”,情況反映到縣老干局、縣委組織部,都表示通過。懷著深深的敬意,我決定采訪他。殊料一見面,就碰了個軟釘子。據他說,前兩年一家電視臺的記者要為他拍個片子,被他擋了回去;一位如今在縣級領導崗位上工作的同志要為他整個材料,他硬是不愿提供半點思想內核、材料也不了了之。好在我與他共事十多年,好說歹說求得他一個答復:寫修路架橋的事,我可以配合你,其它的事我沒有什么好說的,請原諒。憑著十多年我們的交往,我還是決定用客觀的眼光記錄下這位年逾古稀的長者、可敬的老黨員。
簡 歷
李尹初,男,漢族,1937年9月出生于漣源市山塘鄉一個偏遠的貧苦農家,祖輩世代務農。那時的山塘其實就屬于老安化縣,1950年行政區劃變動時才劃出去成立漣源縣。解放初,十歲出頭的李尹初跟著在安化東坪做小生意的哥哥來安化讀小學,在東坪完小讀完小學,到安化二中初中畢業后便參加了工作。1955年3月,最初在安化新華書店當學徒。由于他腦瓜子靈,腿腳勤快,加上文化程度在當時算“知識型”,不久就被選派到干部培訓班,經過短期培訓后轉為干部。當年底,正值安化解放后第一條公路——常(德)至安(化)的公路經上級批準立項,需要大批有文化知識的年青人參與測量設計,李尹初很自然地被上級看中,跟省里來的技術人員,他參加了公路的測量設計,自此,李尹初開始了一輩子與公路橋梁結下不解之緣的生涯。
那時搞測量,別說機動車,自行車和板車也極為稀罕,離開兩條腿就別想出行,李尹初奔走在猴栗坡至東坪的山山嶺嶺之間,肩標桿、牽皮尺、記數據、放樣樁。由于他正值年輕力壯,能吃苦耐勞,加上當時的極“左”條件“根正苗紅”,1956年6月,不到19歲的他便被組織批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那時,對于一個初出茅廬、血氣方剛的年輕小伙子來說,有這樣“光榮、偉大、正確”的政治生命,無疑為他更加刻苦地工作注入了無限的思想動力。
從常安公路上馬伊始,至今五十余年,李尹初絕大部分時間用在了修公路、架橋梁上,除去1958年經組織選派到省交通學校進修兩年,由于“大躍進”運動開始,實際只學習了一年便提前畢業,算是速成了一張中專文憑。1963年被抽調到寧鄉參加“四清”工作隊后改稱“社教”工作隊,一直到1966年“文革”開始后返回安化。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組織的安排,作為年青黨員,我只能服從,說實話,對于我所最愛的交通建設,算是耽誤了幾年好時光。
七十年代初期,李尹初被抽調參加了廖家坪水庫和數百公里渠線建設和安化氮肥廠的選址、平面設計、施工放樣等工作,好在這些都與建設和土石方工程有關,還算專業對口。
1977年4月,李尹初被上級任命為縣交通局副局長,雖然仍然是分管交通建設這塊的工作,但由于行政職務的牽累,專業技術職務無法評聘。在副局長的崗位上17年時間,由于長期積勞成疾,進入九十年代初,他患上了高血壓、心臟病,在長沙住院治療 個月后,組織上為照顧他的身體,1994年,時年56歲的李尹初同志從副局長崗位退居二級,同時考慮他多年為交通建設作出的貢獻,退線時為他明確了正科職級和免試破格錄用為工程師。甩掉行政職務后,李尹初覺得自己輕松了許多,對公路橋梁和專業技術更能發揮自己的專長了,談不上“失落感”,倒是平增了幾分“充分感”。
公路情結
一個在公路橋梁建設中摸爬滾打了半個多世紀、年逾古稀的老人,一個在交通局副局長崗位上任職17年的老領導,一個入黨五十多年的老黨員,一個在職與退休50多年如一日的老干部,如何能做到質量、安全、責任、清廉、和諧。
安化現有的數千公里國、省、縣道和鄉村公路,除卻解放前修建的安化第一條公路(煙溪至溆浦大江口公路),李尹初尚在襁褓中沒趕上之外,解放后修建的大部分公路,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他大多數都參與過。或是規劃、選線、測量、設計、立項爭資;或是新建、改建、水毀搶修、養護綠化;或是橋梁、整修加固、安保工程、質量監理。總之,從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常德至安化公路屬于“一·五”時期開工的公路),到現在實施的“十二·五”規劃,前后歷時半個多世紀,李尹初在安化近五千平方公里土地上奔波忙碌。此外,很多鄉道及大中型橋梁,李尹初都參與了設計和建設。災難性的“文革”開始后,李尹初被迫停止了一段時間的交通建設,他只能悄悄地看一些技術書籍,暗自鉆研揣摸路橋新材料、新技術。他心中的目標是:在我們安化這種山區大縣,要改變肩挑背負、“利棄于地,貨不暢流”、“險阻盤由,行者憚之”的狀況,唯有多修路、修好路才能做到。他心里想,有了過硬的技術,今后肯定派得上用場。
1997年底,李尹初達到退休年齡,對他說來,“僅僅是組織上為我辦了個手續”。退休后,十三年多時間,李尹初為縣委、政府的“拓寬東西,打通南北”、“提質升級,暢通網絡”各項通鄉、通村、通暢工程建設,乃至207國道改造、二廣高速安化段建設、益溆高速立項等重大交通項目,十三年如一日奮戰在交通建設指揮部和各處建設工地。公路橋梁在他心中已經形成一個永遠不能放下的情緒。低調的為人處世與高調的修路架橋在他身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也贏得了與他共事的人們及省、市、縣領導和專家們的尊敬和褒揚。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