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中西部雪峰山脈南麓的安化大大小小的學校里,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人們常常看到一位身材魁梧、精神矍鑠、備受青少年歡迎的老人,他就是多次榮獲省“關心下一代”先進工作者、市縣模范共產黨員、省首屆關心少年兒童綠葉獎、助人為樂道德模范等榮譽稱號的安化縣工信局離休干部、縣委組織部拍攝的電視專題片“暮色也輝煌”中的主人翁夏村同志。
夏老今年84歲。他1949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在部隊歷任陸軍連隊文化教員、空軍殲擊機飛行員、航校司令部飛行訓練處營職參謀等職,大尉軍銜。轉業地方后,他先后擔任安化縣文化館副館長和縣經委工會副主席等職務,1986年1月離休。
一封邀請書, 一次活動,一個報告,一千多雙眼睛,一個多小時,樹立了夏老做好校外輔導的信念。
甫離休的夏村像丟了魂一樣,整天坐立不安。他說:“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呆著,我是一名共產黨員,黨員是不離休的。我應該用我有限的精力為黨為社會做點有益的事。”
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步入了關心下一代,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的全新領域。失落的他一下子又充實了。
那是1992年5月4日,東坪中學邀請夏老參加“五四”青年節聯歡活動,請他針對當時不少青少年缺乏理想和抱負,有的貪玩好耍,沉緬桌球和電游而不能自拔,有的厭學情緒嚴重,有的道德觀念不強,法制意識淡薄,甚至違法犯罪等不良現象講一堂課。
那天下午,天氣悶熱,1300多師生安坐操場。他結合個人經歷和親身體會,十分生動地對青少年作了從小要樹立遠大理想,培養高尚情操,努力學習文化知識,嚴格遵守紀律等內容的演講。短短一個多小時的演講,師生們的熱烈掌聲多次打斷了他的話。望著孩子們如饑似渴的眼神,他越講越起勁。
不久,東坪中學的校長告訴夏老:“自從聽了你的報告,同學們遲到早退的少了,曠課的基本沒有了,自覺遵守校規,思想上和行動上進步很大!”他受到了很大的鼓舞。夏老認為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也是敵對勢力爭奪的對象,西方敵對勢力把和平演變的希望寄托在我們的后代身上,自己作為一名老黨員,有責任在青少年成長的道路上給予指點,引導他們走上正確的軌道。他奮筆疾書,向縣委書記陳情并請戰:愿在有生之年,自費跑遍全縣的中小學校,義務為青少年進行校外輔導。
一頂草帽,一個水壺,一雙膠鞋,一根棍子,一盒干糧,成天活躍在鄉間小路上。
安化是一個方圓近5000平方公里的山區大縣,山高路陡,交通不便,要想走遍全縣學校,對于年富力強的人尚十分艱難,何況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可夏老為了實現諾言,無論是烈日如火的酷夏,還是風雪似劍的嚴冬,都堅持下鄉,為學生講課。為了爭取時間和不影響學校正常教學,他克服了一些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
1996年12月23日,天上紛紛揚揚下著小雪,天氣異常寒冷。原定計劃,夏老這天要到連里鄉座落在海拔1100多米的一所僅有70來個學生,被稱為“山頂學校”的梧桐小學去講課。天還未亮,他謝絕親人的勸阻,在二哥家拿了兩個苦蕎粑粑,就柱著根棍子出發了。去梧桐小學全是羊腸小道,并且溝壑縱橫,他摸黑高一腳低一腳走了10多里山路,不知摔了多少跤,跌了多少跟頭,天才傍亮。離學校不遠時,夏老被一塊石頭絆倒了,腿上劃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腰也扭傷了。他在雪地上坐了好一陣,才爬起來,一拐一拐走到學校時,已成了個雪人。
這天上午,他在梧桐小學講完課,僅吃了幾塊餅干喝了一杯水,又翻山越嶺,匆忙趕到30多里路外的另一所學校講課,回到二哥家時已是晚上11點多了。
20年來,夏老就是靠這種不怕犧牲、不怕疲勞的連續作戰的軍人作風和一個共產黨員無私奉獻的精神,自費5萬余元,行程2萬多公里,先后以不同宣講主題,曾經七個輪次,巡回全縣,對207所(包括溆浦縣的善溪、沅江市的瓊湖、漢壽縣的西湖3所中學在內)中小學校的青少年義務進行了313堂校外德育輔導報告,聽眾21萬5千余人次,深受師生歡迎與社會各界好評,收到了學校老師教育所達不到的特殊效果。
夏老不辭辛苦,就是希望看到孩子們走正路,有出息。
“男孩要讀書,女孩也要讀書,光讀書還不夠,還得有志向。”夏老說。
2003年秋天,夏老收到一名叫寧鳳的女孩的來信,感謝他的幫助,使她考上了重點大學。這是她到校的第一天寫給夏老的。4年前,在安化東山鄉中學107班讀初三的寧鳳本打算輟學打工,但聽了夏老的演講后,重新找到了求學的動力。高中三年,夏老一直與她保持通信,不斷鼓勵和指導她,最后考上了重點大學。
某中學有一姓陳的同學,因迷戀網吧,常常遲到、曠課,門門功課都不及格,父母、老師苦口婆心的教育都無濟于事。自從聽了夏老的課后,他主動找到老師,勇敢地承認錯誤,并寫下了改正缺點、刻苦學習的保證書。他果真像變了個人似的,守紀律、啃書本。去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上了重點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后,他飛也似地跑到夏老家,深深地鞠了三個躬,雙手遞上通知書,激動地說:“夏爺爺,謝謝您 ,沒有您的一片愛心就沒有今天的我。”
辛勤的耕耘,必有豐碩的回報,夏老欣慰地笑了。他的決心更大了。
一個小書包,一把小剪刀,一副老花鏡,一個筆記本,一支鋼筆,形成了夏老獨特的風格。
在幾十年校外輔導的實踐中,夏老悟明了“一桶水”與“一瓢水”的關系,深知在日新月異的信息時代,唯有不斷吸納新的知識,才能在講課時得心應手。“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夏老向書本學,憑著剛毅,堅韌的性格,常常秉燭深夜又黎明即起,自修及選讀了《教育學》、《實用演講學》等十多門學科,及《五四運動》、《香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上下五千年》等有關歷史書籍。夏老還向學校老師學。夏老只有初中學歷,有一次為了一個光學原理問題,他專程去縣二中請教物理老師。
夏老一貫艱苦樸素,不抽煙,不喝酒,不高消費,可為了給千千萬萬個孩子補充精神食糧,再多花錢也毫不吝惜,20年來,僅書報費用就達20000余元。近三年來,夏老感到年齡日益增大,下到邊遠鄉鎮的中小學校講課的機會少了,于是又自費15000余元,將過去的認為還有參考價值的講稿,編印成題為《青春獻祖國》、《勇作英豪振中華》、《日月潭水深千尺》一套三本書,各印1000冊,無償分贈各校師生與家長參考。
夏老還注意在長期的輔導實踐活動中總結經驗,至今已寫了8本校外輔導日記,5篇校外輔導方法的體會文章,編寫了65萬字的專題講稿。他還寫了各類專題讀書筆記30多本,摘錄剪貼各種報刊資料75袋約160多萬字。
夏老對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長,傾注了滿腔熱情和心血。他不要任何報酬、無私奉獻的精神,大大激勵了青少年的愛國心、報國情。夏老無愧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是為當代共產黨人之楷模。他是天空中一道絢麗的晚霞,在黨旗的輝映下,更顯得光彩照人。
編輯: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