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地下黨的杰出領導人, 黨的優秀兒女, 崇高人格精神的教育工作者,把畢生精力獻給黨和人民事業的熊邵安同志。一九0八年農歷十月初一出生于魚水鄉(現清塘鋪鎮)石板村,瘁于1988年12月11日。歷任安化縣解放后第一任縣長、益陽軍分區獨立二團政委、湖南委組織部干部訓練處處長、省委黨校副校長、省監察委員會專職委員、省政協委員,享有老紅軍待遇。
少懷壯志, 追求真理。從封建家庭走出, 一九二八年入黨。在長郡中學、中央政治軍事學校長沙分校和上海勞動大學就讀期間。建立共青團支部、發展黨員,發動學生罷課,開展地下活動, 向黑暗勢力挑戰。
烽火歲月,百煉成鋼。1932年熊邵安在法租界被捕,遭受了敵人的嚴酷刑罰和摧殘,他頑強不屈,在獄內率領難友開展斗爭。經黨營救出獄回家鄉安化修養,繼續開展抗日救亡工作,建立抗日團體“黎明學術研究會”,出版抗日救亡刊物《黎明》。后與駐湘八路軍通訊處接上組織關系,奉命往桂陽、零陵從事抗日宣傳工作。1939年秋,在邵陽國立十一中任教,從事地下革命活動,創立“洪流劇團”、“寒假服務團”等進步團體,創辦進步刊物“平溪周刊”,舉辦平民夜校,幫助貧苦工農子弟免費讀書。1947年在岳陽縣中學組織學生開展“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反貪污”的罷課斗爭,革命烽火如火如荼。
解放安化, 功蓋梅山。1948年是安化的反動統治力量十分猖獗,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熊邵安受省工委派遣回安化籌建黨組織和革命武裝。以安化簡易師范和英武中學教書做掩護,傳播革命思想,發展黨員900多人。建立了6個黨的區工委,一個黨總支,4個縣工委直屬支部,鄉農會150多個。領導全縣農會開展“向豪門大戶借糧”、“減租退押”、“打擊不法奸商”等農民運動。策反國民黨安化黨書記、縣長棄暗投明,策反自衛總隊、梅城、藍田警察大隊起義。在迎解支前和配合作戰中,籌糧餉、湊銀元、獻草鞋、護送傷員、組織了3000多人的支前隊伍。成立地方兵團,組織武裝力量粉碎了白崇禧徐淦團的圍剿,取得扁擔坳、三角塘、團山橋、鳳凰嶺等戰役的勝利,有效牽制敵人南逃。
關愛人民, 對黨忠誠。熊邵安同志平易近人, 愛民如子。在安化任縣長期間,經常下農村走訪,了解群眾疾苦,幫助發展生產。“不要當官老爺,要多為民辦事,”冒著酷署帶領群眾上山治蝗。在省城工作時, 對學生、同志和到長沙診病的鄉親, 總是有求必應。文革后他重返工作崗位,“莫道夕陽留不住,須知晚景勝黃金。”他為落實黨的地下黨政策,傾注了大量的心血。清正廉潔, 不以權謀私。他的無私奉獻精神, 永遠激勵著我們!
編輯:劉強